• 我和台灣人說話的感覺


    我在台北的時候會參加英文社團,

    當我看到美國人的時候,

    我會覺得看到同鄉,

    當我在一個大家來自不同國家的社團時,

    我就會覺得很自在,

    有點像回到美國。


    我其實也很喜歡去

    台灣所謂的「移工聚集地」,

    因為在一個多國語言的環境裡,

    聽到我聽不懂的語言

    我會覺得很自在,就像回到美國洛杉磯。


    例如中壢火車站對面有一間

    越南人開的越南餐廳,

    裡面的顧客幾乎都是越南人,

    我就很喜歡去那間餐廳吃飯,

    因為我會覺得很自在。


    在台北的捷運上,

    如果我看到金頭髮白皮膚的外國人,

    我也會主動跟他們交談,

    我想問他們從哪裡來,

    因為我覺得我看到了同鄉。


    和外國人聊天的好處是

    我想講什麼就講什麼,

    不用擔心別人會

    覺得我故意要「秀什麼」。


    我有一次在天母的一間 Subway 點三明治,

    排隊的時候,我前面是一對母女,

    媽媽牽著女兒在點菜的時候,

    原本說的是流利的中文,

    當她手指的櫥窗裡的不同的青菜,

    卻支支吾吾的說不出話,

    然後就中英混雜的說:

    「給我那個.... cucumber, 

    誒,那個…. olives….」


    她和我一樣,

    講中文沒有英文口音,

    可是有些字卻只會用英文說。


    儘管我不認識她,但是我知道,

    她的背景一定和我很像,

    大約10歲左右就移民美國,

    所以講中文的口音就像台灣人,

    可是只會用英文說一些名詞。


    當我們和這樣相似背景的人認識的時候,

    我們可以聊得很高興,

    講話可以隨意的中英混雜,

    可是當我們跟台灣人講話,

    可能就會被認為:

    「故意秀英文?

    故意透漏你們來自美國,

    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我剛回到台灣的時候,

    除了有些字我只會用英文說,

    當我說中文的時候,

    其實我的一些中文經常是中國用語,

    例如我會說「視頻」。


    我有個朋友大感不解:

    「為什麼你講話除了混英文,

    還說中國用語?」


    其實美國洛杉磯那邊的華人移民很多,

    我大學時認識的幾個好朋友是中國人,

    我聽多了中國用語,

    所以我自然的就說中國用語了。


    其實我的文章都是經過

    台灣的朋友幫我修改,

    去除了許多中國用語。


    當我說「中國用語」的時候,

    沒有人會覺得我愛現。


    可是當我講話不小心用英文,

    或是透漏我的背景,

    有時候我就會挨罵了。


    如果是白皮膚金頭髮的人

    中英夾雜就沒關係,

    或是所謂的「ABC」

    講中文的時候有濃厚的英文口音,

    甚至完全不會講中文,那就沒關係,

    他們還會得到關愛的眼神。


    可是像我們這種十幾歲

    才移民外國,如果回到台灣不小心

    透漏了自己外國背景,

    或是講話中英混雜,

    就很容易被當作是愛現。


    有一次,我的朋友說

    他寫電腦程式語言 Python, 

    他發音 「Pie 森」,

    我告訴他,那個字是蟒蛇的意思,

    正確的發音是「pie 放」。


    他不相信我,他說

    他公司人都是唸「Pie 森」啊!


    我告訴他:

    「那是因為你們說台式英文,

    你如果去外國,你就會發現

    外國人不是這樣發音。」


    儘管我跟他很熟了,

    他也知道我的人生大多都在美國,

    他還是不相信我。


    我後來想,

    如果是一個金頭髮白皮膚的

    外國人告訴他正確的發音,

    他應該就會相信。


    我在美國的一個朋友,

    她的父母是台灣人,她是在美國出生,

    後來全家搬回台灣住了很多年,

    然後她才又回到美國唸書,

    她獲得教師學歷 (TESOL)

    之後去台灣教英文。


    她告訴我:

    「台灣的英文補習班會

    付較高的薪水給白人,

    像我這樣是台灣人血統,

    薪水就比較低。」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許多台灣的家長覺得

    白人才像美國人,英文口音才會標準。


    有一次朋友問我在台北的家多大,

    我說我大概知道幾平方英尺,

    因為美國都習慣用英尺,

    我對「坪」沒什麼概念。


    我後來想到之前租的地方大約10坪,

    我想一下大概的大小,

    我就告訴他可能10坪吧。


    朋友就說:「你明明知道幾坪,

    幹嘛不說? 幹嘛故意講平方英尺!」


    所以我一時沒想到約幾坪也是故意的?

    不過如果是一個白人說平方英尺,

    就算他在台灣住了幾十年,

    我的朋友大概也不會覺得白人是故意的。


    能夠明白為什麼我和台灣人講話

    要小心謹慎了嗎?


    不過我很肯定,

    如果我是來自非洲,

    隨口說非洲的習慣用詞,

    或是非洲慣用測量單位,

    那就「不是故意的」。


    台灣人的這種框架是:

    「以別人國家的成就,

    當做衡量別人高低的一種集體主義」。


    這種框架不是天生的,

    那麼這種框架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很喜歡這段話:

    「以不可改變的條件

    作為評價他人的標準,

    恰恰是中華文化的典型表現。」

    (注)


    =========

    注:

    「恕我直言,

    以不可改變的條件

    作為評價自身和他人的標準,

    恰恰是“支”的典型表現。」

    -by 說真話的徐某人,聊評論18集


    部落格分享連結

    https://www.usa-taiwan.com/2022/11/blog-post_28.html


  • 加一下我們臉書的粉絲團

    不定時的收到我們最新更新的文章

    Search This Blog

    Powered by Blogger.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