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台最不要命的公共運輸】

     




    台北市的公車因為資訊系統發達了,

    可以用手機 app 容易地知道公車到站時間,

    現在的公車有冷氣,硬體提升了。


    可是台灣的公車司機開車的方式令人不敢恭維.  

    無論是加速還是煞車,

    都一定要開得像是在逃命一樣.   

    每次看到公車上的老先生老太太

    一個不穩隨時就可能摔倒,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許多

    公車司機會這樣子開車.


    我學開車的時候,

    駕駛教練就教過我開車要讓坐車的人感到舒服,

    煞車要慢慢踩,加速要慢慢加,

    可是台灣的公車駕駛卻完全不是這樣.  


    美國的公車都是穩穩的開,

    日本的公車也是穩穩的開,(1)

    就連我在台灣的天母美國學校上班的時候,

    搭乘天母美國學校的校車去上班,

    在台北的路上也都是穩穩的開。


    可是台灣的公車卻經常急停急煞,

    造成民眾摔傷,

    法院的判決居然是民眾的錯!(2)


    台灣和美國的公車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美國的公車每經過一個公車站牌都會停下來,

    把門打開,過幾秒,

    確定沒有人要上下車之後才會再繼續開,

    台灣的公車不曉得為什麼總是像在趕時間一樣,

    等車的民眾必須緊盯著馬路,

    一個不專心來不及揮手公車可能就會在面前飆過,

    甚至下車的時候,

    我在台灣還看過民眾一隻腳還沒下車,

    公車已經開始關門移動了!


    像美國的公車那樣

    每一站都會停下來有一個好處,

    就是等公車的人不需要站在公車站牌旁邊

    擔心公車直接路過而沒有停下來, 

    就不需要站在路邊吸廢氣,

    不用站在馬路邊風吹日曬,

    可以站在騎樓裡面安心的等公車。


    不過就算民眾不用站在馬路旁吸廢氣,

    公車上也常常是司機的二手煙.  

    台灣的許多公車和客運司機

    常常是在沒有載客的時候,

    就一邊開車一邊吞雲吐霧,

    結果有些客運上充滿了二手煙的臭味.


    台灣的公車和以前比起來已經進步很多了,

    冷氣夠冷強,

    有的公車上還有無線網路,

    硬體升級了,

    但是駕駛的訓練似乎還有進步空間。


    台灣的許多現象和問題,

    台灣人總是責怪台灣人,

    其實美國人不會天生就比較好,

    台灣人的 DNA  不會比較差,

    而是台灣的政府在管理方面

    經常對缺乏員工的訓練,

    甚至出事了通常被責怪的都是員工,

    甚少檢討員工訓練的部分。


    例如2003年發生的

    阿里山森鐵出軌翻覆意外造成17死205傷,

    調查的結果是工作人員未依程序操作,

    也並未測試煞車是否有作動,

    還將汽缸中的空氣全部放掉因而釀禍,

    三人都被求處3年徒刑,(3)

    不過最終審判結果尚未定讞,

    溫姓車檢士就在收押的2年後服毒身亡。


    我以前曾在臉書的社團貼文

    提到台灣公車司機缺乏訓練,

    造成搭乘公車騎不舒適,而且也不安全,

    結果引來網友一天罵聲:

    「公車司機很辛苦,你就不能體諒一下嗎?」

    「台灣地方很小,車子多,只能這樣開呀!」

    「請你不要吃台灣米還說台灣不好,

    不喜歡可以滾回美國!」


    從網友的回應,

    我發現台灣人習慣「責怪人」,

    缺乏「應該提供員工訓練」的觀念。


    台灣人還常常有

    「台灣很小,所以交通只能這樣。」的想法。

    認定台灣很小,所以只能

    「連續爆衝」跟「反覆急煞」……


    台灣現在的公車在硬體上有了大幅的進步,

    花錢買硬體很容易,

    加強公車司機的訓練

    也是早就該做的事情了。


    =========

    1.


    2

    公車急煞女撞頭致死 

    法院:未握緊扶桿應自負部分責任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0600?fbclid=IwAR2TC1bGUZ68_Zs-HYTyPWIeft4Nd8-bJFk_GolvsSg5xzntEc0NbaFPuUc


    3.

    回顧/一個「動作」惹禍 

    阿里山森鐵撞山壁翻落橋下17死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22843

  • 加一下我們臉書的粉絲團

    不定時的收到我們最新更新的文章

    Search This Blog

    Powered by Blogger.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