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79歲的 Stella Liebeck
她購買了一杯麥當勞的咖啡。
汽車停下後,
她將杯子牢牢地放在膝蓋之間,
同時試圖打開蓋子,
但是,杯子翻倒了,
幾乎是滾水溫度的熱咖啡倒在她身上。
她超過16%的身體遭受了三級燒傷,
需要住院八天,
為傷口清創,植皮,
她因此進行治療超過兩年。
這就是知名的
「麥當勞咖啡燙傷老太太,
老太太獲得天價賠償」案件。
許多人誤解了這個案件的審判結果,
「燙傷而已怎麼判賠幾百萬?
美國司法亂來啦!」
「美國人就是愛打官司,
賠償金額都天價啦。」
其實這位老太太被燙傷之後,
儘管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她還是提出了以兩萬美元與麥當勞和解,
但是,麥當勞拒絕和解。
一位陪審團說他當時知道
這是一個咖啡燙傷的案件的時候,
他覺得這位老太太自己不小心燙傷
還吿麥當勞太可笑了,
然而陪審團在此案得知了以下證據之後,
陪審團員改觀了。
根據麥當勞公司的規定,
麥當勞銷售的咖啡溫度為
攝氏約82~87度C;
而一般家裡的咖啡機煮的
咖啡溫度只有攝氏約67度C。
如果被高溫的咖啡燙傷,
會在2到7秒鐘內引起三級燒燙傷
(皮膚被灼傷至肌肉/脂肪組織層)。
如果不進行植皮,
三級燒燙傷將無法治癒,這需要花費數萬美元,
並會導致患者永久性毀容,極度疼痛和致殘,
甚至可能長達數月之久,有時甚至長達數年之久。
德州大學機械工程和生物機械工程學系系主任證明,
這種傷害危險是不可接受的,
燒燙傷領域的一位公認專家
也對此表示對麥當勞的行為無法接受。
麥當勞承認,
已經知道熱咖啡會導致
嚴重燒燙傷的風險已超過10年,
該風險是經過眾多訴訟,
從1982年到1992年
麥當勞的咖啡已燙傷了700多人,
不僅男人和女人,小孩和嬰兒也都曾經
被麥當勞的熱咖啡所灼傷;
至少有一位以上婦女因此導致
大腿內側和敏感部位被三度燒燙傷,
造成多年殘疾。
麥當勞的證人在法庭上承認,
消費者不知道麥當勞的高溫咖啡燙傷
會造成嚴重灼傷的危險程度;
麥當勞沒有警告客戶這種風險的性質和程度,
也無法提供任何解釋「為何不改善」。
麥當勞為了銷售量(熱的咖啡才好喝),
儘管多年來燙傷事件不斷地發生,
麥當勞也曾經因訴訟賠償燙傷受害者,
這些燙傷的賠償對比麥當勞的咖啡銷量利潤
根本不成比例,
麥當勞企業持續販賣高溫咖啡的做法
和知名的「福特 Pintos」案件(1)
有一個共同點:
儘管企業已經知道風險,
卻為了利潤持續販賣
會對消費者造成危險的產品。
而當一般的賠償金額無法阻止
這些企業繼續傷害消費者的時候,
懲罰性賠償是非常重要的法律。
麥當勞因此被判賠270萬美元的惡意賠償金!
雙方都還想上訴
但是最後雙方在賠償金額達成共識,
麥當勞最終賠償老太太的金額則是
雙方的秘密。
美國的司法用巨額的罰款告訴麥當勞:
「你賣的咖啡太燙了!」
我這三年來好幾次看到台灣食安問題的新聞,
住在新竹的一年之中
也好幾次看新聞上提到新竹水污染問題,
還有一次新竹工廠發生廢氣外洩
造成市中心可以聞到工廠廢氣的狀況,
那天晚上我還特別離開新竹市去避難,(2)
後來看到 @余筱菁 在她的臉書貼文才知道
原來這些工廠廢氣外洩已經發生許多次了,
余筱菁好幾次要求政府更嚴格的控管,
然後這些工廠卻有其他的議員撐腰。
(看看都是哪一黨的議員在攻擊余筱菁,
就會知道是哪一個黨派在支持這些不良工廠。)
台灣的許多現象其實是
法治問題造成的結果,
因為法律規範不足,
造成不良業者可以一犯再犯,
不斷地污染環境,
「重罰」幾萬台幣是啥潲?
這不是恐龍法官的問題,
而是法律規定不合理,
可是太多人都看「包青天」這種司法四級片,
所以什麼事情都是怪法官,
然後期待一個包青天。
更慘的是,
在台灣開罰的經常是行政單位的「行政裁量」,
而且還限期六個月、一年,
甚至三年才改善!
等於是政府讓不良業者可合法的
繼續傷害你的健康好幾年!
在台灣,
工廠污染河流,污染空氣,
廠商販賣含鎘食品,(3)
政府失能的制度下,
人民只能自我安慰:
「有點毒,但是應該不會太毒吧?」
或許我們應該要問,
什麼時候台灣的司法才能像美國那樣,
用巨額的罰款的告訴廠商多燙是太燙呢?
======
1.
台灣的 Pintos
https://www.facebook.com/USASEETAIWAN/posts/2514652978847222
2
新竹竹北、新埔惡臭沖天「頭都暈了」 原來是遠紡道生油氣外洩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00923/GZHUTBQYTZCNRFXV2JVTHLVTIM/
新竹新埔紡織化纖總廠「熱煤油洩漏」臭到苗栗!「3小時排除又失火」
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0924N02M1
後來新竹遠東紡織被新竹縣政府判賠償。
3
旺旺2嬰幼米餅含鎘 急下架
市面共4款重金屬超標 最高7倍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01215/N6LDZZ2PFRAFTMGWMK6LE5XI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