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精神

    科舉精神

    美國的市政府聘請員工的流程:

    如果招聘一個職位,申請工作的人在填寫表格的時候,就必須列出他申請的那個政府單位裡面是否有自己的親戚,並且要簽名負法律責任,如果說謊是詐欺罪。


    第一輪面試的面試官通常有三位,其中兩位是來自另外兩個不同市政府主管, 只有一位是自己的市政府的主管, 面試結束後,三位主管評分,平均分數最高的幾位面試者可以獲得第二輪面試的機會.


    第二輪面試就全部是想要聘請員工的那個市政府的內部主管了, 如果這個是政府在第二輪面試覺得沒有適合人選,那就回到第一輪面試再重來一次。


    很明顯的,這樣的設計就是讓市政府聘請員工的時候是中立而公平的, 可以選擇那個市政府認為合適的人選,同時又避免了這個市政府的主管刻意把工作機會給自己的親戚朋友。


    我大學畢業之後就申請了當地縣政府的工作,不需要考一個國家考試,縣政府的主管看了我的資歷,面試之後就聘請我去上班了。  從寫履歷表,經歷面試的時間,被通知錄用,做體檢,一直到去上班的那一天,總共只用了我幾個小時的時間。


    然而許多人不了解外國的政府員工聘請機制,只知道台灣的國家考試制度,台灣人為了爭取萬中選一的名額,常常耗費不只一年的時間攻讀公務員考試,每當我質疑台灣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嚴重浪費人民的時間成本, 通常台灣人的回應都是:

    「如果沒有一個國家考試,那怎麼能公平? 你不曉得以前國民黨政府都聘請自己的親戚,不可以沒有國家考試啦⋯⋯」


    每當我聽到台灣人這樣反應,我都會覺得,難道美國,還有許多其他國家不使用這種國家考試制度,他們聘用公務員的方式就都不公平嗎? 他們就沒辦法做到「內舉不避親」嗎?


    這就是在探討台灣制度的時候常常遇到的阻力,許多人在還不了解外國的制度之前,就先全盤否定,就認為現今的制度,也就是「國民黨從中國帶來的制度」最適合台灣。

    「台灣不需要什麼都學外國啦!」

    「不需要有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那種心態,

    並不是什麼都外國比較好。」

    結果不想學外國的,

    卻只會學對岸的那個外國。


    我記得在台灣的一個雜誌上的文章看到這樣的評論:「因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公務員聘用機制,加上一旦成為公務員就是鐵飯碗的制度,造成了有能力的人進不去,沒能力的人不離開.」


    以前的公部門是國民黨的宗親會,

    現在的人民寧願為了公平,耗費巨量的時間考公務員,

    然而誰能不工作耗費一兩年的時間

    專心準備公職考試?

    當然是家境比較好的人啊!  

    如此浪費時間成本,結果公務員的質仍然為人詬病,這樣的制度對納稅人公平嗎?


    我在美國縣政府的資訊部門上班時,我們部門裡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佳話就是我們的 CIO (資訊執行長)曾經是在門口服務民眾的接待員.  她從最低薪資的員工,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不斷的升遷,一直升到電腦資訊部門最高的位置。

    在縣政府工作的那段時間裡,我看到部門裡願意認真工作的人通常都得到升遷。

    我們縣政府是: 「越會做事的人責任越大!」


    台灣的國家考試包含的項目很多,由初等考試、普考、高考、特考,到升等考試等,是一連串冗長的過程。如果只停留在初等考試、普考的階段,也只能成為初級的公務人員,要想再往上爬,就得繼續參加高考(一、二、三級)、特考、和升等考試。經過層層關卡的篩選,到後來爬到公務人員考試頂峰的人,在公家機關所佔據的位置大約是科長級的職位。 

    也就是:「越會考試的人責任越大!」


    中國的科舉制度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不幸的是,這種「科舉制度精神」仍然存留在台灣人的腦裡。


    =======

    照片裡(蕃薯藤網站的照片)

    是台南的知名咖啡廳「窄門」,

    這個窄門很有特色,

    因為一般餐廳的門口不會像這樣。


    許多人覺得公務員原本就是應該要是鐵飯碗的制度,經過激烈的的考試競爭才能得到政府工作,當一個制度形成了很多年之後,大家就會覺得這樣的制度是正常的。

    然而在美國卻不是這樣喔,

    美國的公職並不是像一個「窄門」。


  • 加一下我們臉書的粉絲團

    不定時的收到我們最新更新的文章

    Search This Blog

    Powered by Blogger.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