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衛與歌利亞之爭

    大衛與歌利亞之爭

    在西方國家,許多人都熟悉大衛打倒巨人歌利亞的故事,這段歷史事蹟在聖經裡也有記載。

    這個故事是以小搏大的經典範例。

    在古代,兩個軍隊打仗的時候,大家拿刀劍殺,那個場景其實並不是像我們在電影院看到的那樣 - 士兵都長得帥帥的,大家都乾乾淨淨的。 真實的古代戰爭是非常殘酷的。 刀劍的傷殘結果就是許多人缺手斷腳,而且在古代並沒有消炎藥,很多士兵傷口發炎,發高燒然後死亡,為了減少傷亡,所以古代有一種單挑的模式,就是兩個軍隊各派一個最強壯的戰士,這兩個戰士的勝負就當作是兩個軍隊戰爭的結果。 這樣就可以避免大規模的廝殺。



    3000 多年前。 以色列王國在Palastain山區,兩支軍隊相遇,兩軍都派出了自己最強的戰士。

    敵人的軍隊派出了一個巨人,就是出名的歌利亞(Goliath)。 他的身高簡直就是妖怪,以色列軍面面相覷,非常害怕。

    這時候有一個牡羊的小孩站出來說,'讓我挑戰這個巨人!'

    以色列的國王對這個牧羊人說,如果你要去,那麼請你穿上這套盔甲。

    牧羊人說我不需要用盔甲。 (他試穿著盔甲,可是覺得不習慣,就跟以色列國王說,“我不習慣穿盔甲。 還是不要吧。)

    他在地上撿五顆石頭,就走向那個巨人。

    巨人看到那個牧羊人就說,"過來吧!我就要讓你死。"

    巨人看到那個牧羊人居然只拿木棍,就覺得被侮辱了,很生氣的說,'你不曉得我是誰嗎? 你是把我當狗嗎? 居然只帶幾隻打狗棒? 你瘋了嗎?'

    牧羊人就拿出他撿的石頭,放入一條長的布,用手大力的旋轉,然後將石頭射出去,就打中了那個巨人。

    巨人當場就倒地了。

    兩邊軍隊看到這個場景,都嚇呆了。

    敵軍以為對方有神助,就撤退了。

    這段大家熟悉的歷史故事,被解讀為神蹟。

    牧羊人大衛戰勝巨人的故事被解讀為: 弱小的一方奇蹟似的戰勝強大的敵人。

    其實看聖經裡的描述,就有發現許多證據,經過現代的實驗,讓我們可以還原歷史。

    古代的牧羊人,其實是職業的投石手。

    牧羊人怕狼會來吃羊,所以他們都會用石頭來趕走狼。

    所以他們的基本配備就是,把石頭包在一個長長的布,看到狼的時候,就大力的旋轉,然後靠離心力把石頭射出。

    現代的人在經過實地練習之後發現,這種看似很古老的丟石頭的方式,只要在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就可以達到很準確的投射,至於一塊拳頭般大小的石頭,經過這樣的投射會有多大的威力呢?

    經過實驗的結果發現,用這種方式丟石頭的等同一個是45厘米手槍的破壞力。

    而且巨大身軀就是一個容易擊中的目標。

    至於歌利亞這位巨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現在的科學家已經證明了巨人症這樣的病例。 有一些身高過長的人都有巨人症的症狀。

    而巨人症的症狀中最常見的就是: 視力差。

    這一點從聖經的記載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牧羊人拿的是一隻趕羊的木棍,巨人卻說,“Am I a dog,that you come at me with sticks?”

    要注意英文的 Sticks 是複數。 可見這位巨人的視力不好。 明明只有一隻木棍,這個巨人卻看成好幾隻。

    巨人症的另外一個副作用就是行動遲緩。 這一點從聖經裡,巨人的叫囂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巨人說,“Come to me!” 這位巨人叫對手過來,而不是一馬當先衝過來。

    這位動作遲緩身材巨大的歌利亞,對上了身手矯捷,有百步穿楊丟石頭能力的牧羊人,巨人是注定要輸的。

    可是為什麼大家說到 “大衛打倒巨人”的故事,都是把大衛看作是弱者?

    把這個故事說成是一個原本注定要輸的一方,卻因為發生了神跡,造成了不可思議的結果。

    其實事實就是這位牧羊人能夠冷靜的分析,不會因為恐懼而做出錯誤決定,他很理智地用他的經驗和智慧,做了最好的戰略: ,不聽從身邊的人用傳統思維的勸告,拒絕穿上厚重的盔甲近距離的打鬥。 靠他的敏捷速度和技術,贏了一場他原本就應該贏的戰爭。

    在台灣,這幾十年來,一個無止盡的議題是:一個小島2000多萬人口的台灣,在面對 13億人口的中國的威脅下,是否能維持獨立?

    有許多人用傳統思維說: 中國那麼大,台灣早晚要被中國併吞的啦。

    但是我總覺得,在我們的下一代,甚至我們這一代,台灣就會宣布獨立,國家正常化,

    而中國就像前蘇聯一樣解體,崩潰之後,

    將來有許多書籍或是文章回顧這段歷史,做分析的時候,

    有可能會說:

    中國是不可能併吞台灣的,因為台灣一直都有許多中國沒有的優勢。

    這場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冷戰,台獨的成功是早就注定的。
  • 加一下我們臉書的粉絲團

    不定時的收到我們最新更新的文章

    Search This Blog

    Powered by Blogger.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