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變
2009年的紐約市,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
石牧民到達了哈德遜河東岸,
曼哈頓向陽高丘(Morningside Heights)的河畔教堂。
他想找一面彩繪玻璃窗上的四個字。
他看見導覽員帶著參訪的人
在教堂園區裡走著,
告訴大家教堂過去的歷史,
河畔教堂是美國富商
洛克斐勒在20世紀初出資所興建,
導覽中,導覽員指向一面彩繪玻璃窗,
上面有十種語言書寫的「God Is Love」,
那是石牧民找尋的目標,
他找的是華文的「上帝是愛」。
聽導覽的人群離開後,牧民留了下來,
他自己一個人坐在教堂裡,
仰望彩繪玻璃。
下午的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照耀在教堂裡,
陽光變成了五彩繽紛的顏色,
牧民找到了玻璃窗左下角,
華文寫成的「上帝是愛」。
河畔教堂的上帝是愛,
是台灣第一位文學博士林茂生
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時的手筆。
學成歸國後的林茂生,
最終擔任台大文學院代理院長;
1947年3月,林茂生被中國國民黨軍警
押走後失蹤。屍首無蹤。
從彩色玻璃撒下的光,讓人覺得很暖和,
教堂裡很安靜,
六十幾年前的228事件受難者,
留下在《臺灣府城教會報》上啟迪民智的專欄,
留下畢生奉獻的教育事業,
留下一句:「上帝是愛。」
在教堂寂靜的空氣中,
傳來了一句像來自祖母溫柔的話:
「按呢你有了解--無?」
原來這就是愛,牧民聽到了。
📗書店
他在書店打工,
一個讀者買了一本書,
他找錢給讀者的時候,
認出這位讀者是鄭南榕的女兒,
他小時候在報上看過,
年紀與他相若的女孩扶棺的照片;
他看過,記得,他認得出來。
他知道面前這位讀者肩上
背負過一般人無法想像的重擔。
但他只能說說:「謝謝你。」
讀者點頭然後離開了。
牧民說:
「我當時告訴她謝謝,
其實不只是店員對讀者說謝謝,
其實我當時心裡想的是
“謝謝你為台灣承擔的一切。”」
🚊行動
那天下班已經很晚了,
牧民搭乘地鐵在回家的路上,
車廂裡只有他一個人,
他因爲覺得慚愧而
獨自一人在車廂裡落淚,
在電話訪談中,他告訴我:
「身為一個台灣人
我在有民主自由的台灣長大,
這都是之前這些民主前輩的犧牲奉獻,
我憑什麼享受這麼好的
民主自由,這麼好的生活?
卻什麼都沒做,我覺得慚愧,
所以那天晚上,我下定決心,
我不要當一個最後只能說“謝謝你”的人,
我必須和其他的台灣人
一塊為台灣的民主自由打拼。」
後來台灣爆發了太陽花運動,
牧民和他在美國的研究所同學,
一起盡他們的一份力量,
宣傳台灣所發生的事情,號召大家一起關懷。
當大部分的台灣人努力防範疫情,
或是關心烏克蘭戰爭,
或是爭取台灣的獨立自由的時候,
總是有些人會選擇冷嘲熱諷,
當台灣的生技科技工程師
成功的研發了高端疫苗
就有人狠酸台灣的高端疫苗是密醫必敗,
當美國和西方自由國家的人們
包括世界知名的大公司,
也有在路邊募款的小女孩
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甚至有些美軍直接選擇退役,
然後以個人的身分前往烏克蘭參戰,
網路上仍然有酸民
嘲笑美國“只會出一張嘴“。
當中國又在打壓台灣,
許多台灣人用社群媒體宣揚:
「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同時也有酸民嘲諷:
「只會出一張嘴! 什麼時候宣布獨立呀?」
「光頭(蘇貞昌)什麼時候要拿掃把上戰場啊?」
儘管網路上有很多酸民,
仍然有很多人像石牧民那樣
選擇樂觀正向,說有建設性的話,
因為他們的心充滿感恩,
因為他們願意分擔責任。
石牧民說:
「儘管台灣並不完美,
儘管我們仍然有許多挑戰,
我覺得我很幸福,
因為祂的恩賜遠遠超出我所應得的。」
===========
#grace, #church, #烏克蘭
牧民現在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擔任兼任助理教授,
也在公視台語台主持
星期一到四晚上九點的
台灣新眼界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