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位網友留言:
「台灣人很奇怪,很喜歡戰學歷,
我從來沒看過美國人
討論政治議題的時候會戰學歷。」
或許有人會覺得:「中國文化影響,
台灣人就比較重視學歷呀。」
其實用學歷評論一個人,
背後的思維其實是一種「資格論」。
會有這種思維,
是因為制度和文化造成的。
我在美國唸高中的時候,
同學主動問我要不要加入網球校隊,
我說我沒有打過網球,
同學說:”No problem, coach will teach you.”
(沒問題,教練會教你打網球。)
然後我就加入了網球校隊。
我在大學的時候,
老師問我們班上有誰想去 NASA 實習,
JPL 部門有一個名額,
同學還在猶豫的時候,我第一個舉手,
老師說:”Ok, you get the opportunity”
(好,就是你了。)
結果有些網友不相信,
就酸言酸語的留言:
「不會打網球就可以進網球校隊?」
「原來進 NASA 就像訂 Pizza,
舉個手就可以進去了。」
我一開始不明白,後來我才知道,
這樣的事情在台灣是不可能發生的。
因為台灣的學校通常
只會把機會留給最厲害的學生。
在台灣,就全校裡面最頂尖的人才能加入校隊,
在美國,有時候是校隊缺人,
找不到足夠的人加入校隊。
美國的學校通常學生人數比較少,
而且校隊很多,有籃球隊,足球隊,橄欖球隊,羽毛球隊,網球隊….
就算你沒有超凡的能力,也有機會加入校隊。
美國的環境比較偏向「人人有機會」。
我在大學的時候,有機會去 NASA 實習,
因為 NASA 的 JPL 部門
距離我學校開車只要半小時,
NASA 就地取材,在附近的學校找實習生。
美國各地的地方政府,都是就地取材,
人都會對自己的家鄉比較有認同感,
都希望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會更好。
我認為這樣的制度比較容易獲得有認同感,
會更想要促進地方進步的員工。
而台灣不一樣,
中華民國政府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組織,
就算是一個地方部門的小職員,
也是經由全國性的考試,
然後根據考試分數,被分派到台灣各地,
造成許多考上公職的人需要離鄉背井。
台灣人在中華民國的制度裡,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然後如果考公職,
人生有一半的時間都是想盡辦法要爭取資格,
必須要比別人好,才有資格獲得更好的資源。
這種制度和中華文化的影響,
造成台灣人在討論找對象的時候,
很自然地也會說:
「有車? 有房?
有什麼學歷,有多少收入⋯」
這其實是一種資格論。
美國人在婚姻上的觀念不一樣,
美國人比較注重羅曼蒂克,戀愛的感覺,
就算是評價一個人,
通常也比較著重於考量對方是否健康,誠實,
或是考慮雙方的價值觀是否相近。
許多人以為美國夢
是因為美國有很多資源,地大物博,
其實美國夢的關鍵
是因為人們的思維和環境
給每個人許多的機會,
而且不只一次的機會。
由於「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差異,
美國人在討論政治的時候,
很少有人會用「資格論」質疑,甚至嘲弄對方。
最近 Freddy 在他的臉書
分享的他對烏克蘭的看法,
他呼籲:
「團結國民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
才能抵禦極權國家的侵略野心。」
結果引來了大批的網友嘲笑他。
我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
後來才知道原來 Freddy沒有當過兵。
Freddy 曾經因為憂鬱症,
在醫生鑒定的結果符合不用當兵的條件,
因此沒有當兵。
就因為這樣,
政治觀點和他不同的網友
就用各種尖酸刻薄的話嘲笑他:
「“閃”靈樂團!」
「笑死! 逃兵的人有什麼說服力?」
「我特地來朝聖,有種別刪文⋯⋯」
我就不討論這些網友
在沒有絲毫證據的情況下
就指控 Freddy 裝病逃兵役。
就單純回應那些
「用資格論只會酸言酸語」的人:
如果有人支持司法改革,
難道他就要去考個律師執照
才有資格支持司法改革嗎?
如果有人支持婚姻平權,
難道他就要變成同性戀
才有資格支持嗎?
「那你什麼時候要去當兵?」
「沒當過兵的人有什麼資格說話。」
這種小朋友等級的鬥嘴,
只是顯現他們的膝蓋軟,
只會像小朋友吵架而已。
我們支持的是台灣要在軍事上備戰,
在心理上備戰,
並非要放下自己現在的工作,
去從軍才有資格支持台灣做好備戰。
吳私懷還當兵當到中將
結果他跑去中國那邊
坐在台下乖乖地聽習近平訓話。
任何”拿掃把也願意和敵人拼命”
的家庭主婦都贏過吳私懷中將。
除了軍人,
每個人都能幫忙防衛,團結台灣,
每個人可以用實際行動幫台灣備戰。
平常在社群媒體分享有建設性的觀點,
幫忙分享自己認同的文章,
或是任何明確的表態「我們是獨立的國家」
或是下次選舉的時候去
投票支持立場明確挺台灣的人,
都是實際行動。
每個人都有資格挺台灣,
任何人都有資格捍衛自己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