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ta Way】 傳說曾經有個美國人走進福特汽車公司,他說我有一個很棒的企業經營管理方法,或許可以在你們福特汽車公司應用,福特公司的一個經理打量著這個人,用鄙視的口氣說, “你知道我們是福特公司,就是發明汽車的公司嗎? 你居然想要來教我們如何製造汽車? 你腦袋有洞嗎?去旁邊玩沙吧!
“ 這個美國人腦袋裏的學問叫做 Continuous improvement。 他碰壁之後,就去了日本。
日本剛開始製造汽車的時候,Honda,Toyota 和 Nissan 的品質和效率完全沒辦法跟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相比,但是他們虛心學習,運用了 Continous improvement,後來日本車的品質就追上了美國車,發生了石油危機的時候,日本車省油的優勢終於讓日本車超車了!
我在美國上大學的時候要買車,看美國的一個權威性的雜誌: Consumer Reports 裡面有每一年對所有的汽車型號詳細的測試評比,幾乎每年佔據前幾名的都是日本車,美國車幾乎都是B段班。
汽車製造業是一個大量生產的重工業,非常注重良率,也就是如果製造100個引擎的話,裡面會有幾個是瑕疵品的比例將是這個汽車公司能否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上生存的關鍵。 大概十幾年前 Toyota 已經成功地在日本三大汽車製造商中脫穎而出,成為全世界賺最多錢,賣最多車,同時也是品質最好的汽車公司了。
像這種這麼大的企業,他們都會想盡辦法挖角競爭對手的主管,為的就是想要在技術,或是任何層面的任何一個細節超越對手,所以不但有公開的挖角,甚至有臥底的間諜,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和日本的三大汽車公司都是用盡辦法想要在市場上得到最大的佔有率。 Toyota 的良率不但是第一名,甚至和第二名有明顯的差距。 許多大學的企業管理科系的知名教授也都開始研究為什麼 Toyota 能夠做出如此高品質的產品,而且工廠的經營能夠如此的有效率。
其實各大汽車公司也都開始直接抄襲 Toyota 的經營模式。
例如 Toyota 有一個很特別的安全第一的生產模式,在生產線上,任何一個員工,不論是第一天來的菜鳥,做的環節有多麼的微不足道,如果這個員工在生產線工作的時候覺得有安全的疑慮,他可以隨時要求整個生產線全部停工,然後要釐清問題,確認手上的這個零件不會在最終的產品上造成安全疑慮,然後整個工廠才會恢復工作。
如果有看美國的新聞,有時候也會看到汽車公司召回有安全疑慮的汽車,有時候召回的汽車動不動就是幾十萬輛,損失是難以估計的,所以各大汽車公司就抄襲了 Toyota 這種生產線上任何人都可以要求整個生產線必須做到對每個零件的安全性毫無疑問的理念。
雖然大家想盡辦法抄襲 Toyota 的模式,可是各大車商還是做不到 Toyota 的品質。 後來一個大學的教授做了研究之後發現,各大汽車製造商雖然抄襲了 Toyota 的做事情的方法,卻沒辦法抄襲 Toyota 員工的 Continuous improvement 的思考模式。 (註1)
一般的員工做事情的時候,都是上司交代怎麼做,然後上班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像機器人一樣重複每天做事情的方法。 可是在一個有 Continuious improvement 文化環境的員工,在做事情的時候,會不斷地想,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得比昨天更好,因為永遠都有更好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 也就是說,Toyota 公司的員工,上上下下都是在想如何超越自己。 而這已經是文化的層次,文化是非常難以抄襲的。
其實許多公司被併購,合併之後,常常有失敗的案例,研究發現,公司合併之後造成效率不彰,甚至發生衝突的主要原因是兩個公司在文化上的不同,而且難以在文化上整合。
我之前去上海旅遊,朋友帶我去逛一個他們現代化的百貨公司,我在裡面逛的時候看到百貨公司裡面的樣子就跟台北101差不多,也就是跟美國的百貨公司很像,在當時我真的以為中國的大都市可能在不久就可以趕上歐美了,可是當我從那個百貨公司的大門走出來回頭一看到招牌的時候,我忍不住莞爾。
那個百貨公司的名字居然是,“Super Brand Mall”。 一個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才會想出來的百貨公司名稱。 (這張照片就是那個百貨公司)
這也是中國人多年來面臨的問題,要抄襲硬體很容易,要抄襲軟技術就很難了。 要抄襲文化更是難上加難,偏偏中國人有特別喜歡自己的文化,抵抗外來文化。 要做一隻和iPhone很像的手機不難,但是要超越 iPhone 卻總是做不到。
我從美國回到台灣之後,讓我第一個最有感的產業上的差距,就是菜市場。 美國雖然也有農夫市場,但是美國基本上沒有像台灣的舊菜市場。 美國基本上只剩下超級市場了,台灣也有超級市場,但是台灣的超級市場在許多細節方面和美國還是有差距。 感覺菜市場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但是我可以保證,再過20年,台灣還是不會有一個超級市場可以做到像美國的超級市場那樣的水準。
如果要成為世界第一的羽毛球選手,應該怎麼做? 我會去找戴資穎,然後學習她打球的每一個動作,學習她怎麼吃飯,學習她休息的方式,學習她如何伸展筋骨,學習她如何睡覺。 但是我覺得學她所有表面的東西,是無法超越她的,想要超越戴資穎,一定要想辦法知道她腦袋裡在想什麼。 如果不學到她的精神,靠自己憑空想像,應該很難超越戴資穎。
我提出許多建議的時候,結果常常是這種情形:
“台灣的夜市實在太髒了,許多攤販常常找錢之後不洗手,就繼續做食物。 政府應該規定每一個攤販都必須提供乾洗手,而且應該在夜市標示檢舉電話,如果看到攤販摸了錢不洗手就做食物,可以舉報。
“ ”可笑,你是沒來過台灣的夜市嗎?“
”吃夜市的攤販,又不是吃五星級飯店!“
”美國回來的了不起喔? 我們台灣人有自己的方式。“
”不需要什麼都學美國那一套,我們的夜市文化有自己的優點。“
我在臉書上曾經提過各式各樣的建議。
例如:
“台灣的公車司機的開車方式,常常都是緊急加速,然後急煞急停,造成公車上的老先生,老太太常常都站不穩,隨時要跌倒的樣子,希望能夠提升駕駛的訓練,改善開公車的方法”
“阿那個沒辦法啦,我們台灣的路不一樣!“
”你知道公車司機有多辛苦嗎? 薪水低又長工時,為什麼你就不能多一點感謝,少一點批評啊?“
無論我提出任何建議,將近有一半以上台灣人的反應,
都是”阿那個沒辦法啦!“ (註2)
不然就是直接拒絕參考外國的模式可不可行。
其實先進國家,例如美國、日本,他們在許多細節上都做得比台灣好,不是因為他們是美國人,也不是因為他們是日本人,也絕對不是因為他們的人種比較好,而是經過多年的改進,千錘百鍊之後,比較差的都被淘汰了,在市場上消失了,剩下的都是被證明目前最有效率,最好的模式。 如果用羽毛球來做比喻,現在的美國,就是戴資穎。
可是當有人有機會看到戴資穎打球,心裡想的卻是:我還是用我自己平常習慣的打法,然後自己想想看如何改進就好了。
日本的明治維新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們看到當時英國的進步,發現自己和先進國家的差距如此巨大的時候,他們其實並不是只有謙虛的想要學習,而是害怕自己隨時會變成英國的殖民地,變成英國人的奴隸,那是一種「害怕自己會死當,所以徹夜不眠不休的讀書,只是希望自己能通過考試的心情。」
日本人的祖先這種做學問的態度,也流傳了下來。
日本人那樣做學問的精神,其實在民間就可以看到。
我有一次在台灣鹿港的一間知名肉包子店看到顧客大排長龍,商家的門口上還貼了這個商家的故事:
創店的老先生已經退休了,可是有一個日本人吃的那間店的包子之後大為感動,就跑來拜師學藝,但是創始人老先生已經退休了,也不再收徒弟,日本人不肯放棄仍然繼續登門拜訪,他被拒絕六次之後,第七次跪在地上痛哭哀求,那間店的創始人也為之感動,終於決定受他為閉門徒弟。 這個日本人還剃頭認表示當學徒的決心。 學成之後也回到日本開業。 這個日本人在日本經營的包子店也是一樣大排長龍。
現在台灣缺乏的主要是心態,是不是有決心要改善,才是問題所在! 如果我們台灣想要成為先進國家,其實可以考慮學習日本人做學問的精神。
註1: 豐田模式,Toyota Way。 密西根大學工業工程學教授 Jeffrey Liker認為,豐田的成功歸功於他們設計和生產的模式。Liker和其他一些觀察者相信豐田的成功源自他們生產系統背後的商業理念。
註2: 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那一篇: But that is wrong!
https://m.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272967229682466&id=2215342485444941
本文也刊登在報橘:
https://buzzorange.com/2019/11/15/taiwan-should-change-attitude/?fbclid=IwAR3s-0Qafk7Ol6gMdo-FocGtsL9n2k3eX9DJKbCdQmOfZlHNrhHkUo3fSfA